讓居家適老化改造更懂老人心

在盤錦市雙臺子區遼河街道,工作人員霍鐵鑫為姜守義老兩口調試馬桶扶手。 張羽雁 攝

制表 隋文鋒
本報記者 崔振波 姜雪 智曼卿 張霖
引子
上廁所起身時頭暈、洗澡時不小心滑倒、夜間起夜看不清周圍環境、時常忘記關閉水龍頭……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困擾,對老年人尤其是獨居老人來說,卻是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
近年來,各地不斷推進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針對老人居家養老中容易遇到的生活不便等問題,改造他們的居家環境。
然而,如何讓居家適老化改造從“安居”走向“優居”,真正貼合老年人需求?帶著這一疑問,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獨居老人最怕被門檻絆倒
在沈陽市北站街道山東堡社區,低保空巢老人徐濤曾長期被家中的門檻所困擾。“衛生間的門檻只有一拃高,可稍不留神就容易絆著。”徐濤說,去年冬天他上廁所時,腳尖不小心被門檻絆了一下,整個人瞬間往前沖去,幸虧及時扶住門框才沒出事。從那以后,他對如廁變得格外恐懼,為了少跨這道門檻,常常刻意減少喝水,怕再被絆倒了。
不僅如此,衛生間空間狹小,馬桶緊緊貼著墻面,兩側是狹窄的空隙,每次如廁后起身,都找不到借力的地方,只能艱難地撐著膝蓋,一點點緩慢挪動。
臥室到衛生間的走廊也是一大難題。這段約4米長的過道,夜間漆黑一片。“我眼神不好,還要摸黑找開關,有次迷迷糊糊撞到了墻角的柜子,腿上青了一大塊。”徐濤說。
“老年人居家過日子,最盼的就是走得平、走得穩,門檻、臺階看著小,對我們來說就是大難題。”徐濤的無奈,是許多老人的共同困境。數據顯示,摔傷是65歲以上老人傷害死亡的首因,家中的臺階、門檻、樓梯等高度差區域,正是老人摔倒的高頻場景,看似微小的高度差,卻成了威脅老人安全的“隱形殺手”。
社區接到老人的改造申請后,評估團隊上門,從老人身體狀況、居室環境、實際需求等進行全面評估,量身定制了個性化改造方案。
門檻處,加裝了一根縱向扶手,過門檻時雙手一扶,輕松就能邁過去;馬桶旁,扶手與卷紙一體架穩穩安裝,如廁后起身再也不用“硬撐”;淋浴區,鋪了防滑墊,還配了一把折疊沐浴椅,可以坐著洗澡;走廊里也裝上了感應夜燈,夜里起床再也不用摸黑找開關。
徐濤邊走邊介紹家里的每一處變化,“這些改造真是改到了我們的心坎上,以前總怕摔跤不敢隨意走動,現在‘走平道’穩當了,心里特別踏實。”
“居家適老化改造,關鍵要做好‘四通一平’。”沈陽市沈河區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苗苗說,“‘四通’是指視線通、聲音通、路徑通、空氣通,‘一平’就是地面平。我們從門檻這樣的小切口入手,用精準改造解決老人的大難題。”
看似尋常的改造藏著不少巧思
“要是沒有這個架子,那天真就危險了!”盤錦市雙臺子區遼河街道魏家村的姜守義指著馬桶旁的助力架感慨道。不久前,他的老伴兒白樹芹在上廁所時,突然感到一陣眩暈,好在及時抓住了馬桶附近的助力架,才避免了一場意外的發生。
姜守義是視力三級殘疾,對他來說家里的老房子曾是“隱患重重”:地磚一沾水就打滑,上廁所、洗澡這兩件小事,成了全家人最擔心的事。為了讓老人住得安心,當地民政部門帶著改造團隊專程上門勘察 ,結合老人身體狀況,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在客廳里裝了適老化餐桌、助力扶手,在衛生間鋪了防滑墊,安裝了助力架。
這些看似尋常的改造,卻藏著不少 “巧思”。就拿扶手來說,工作人員介紹,扶手樣式要根據老人握力定制:握力正常的老人適合圓棒形,握力差的則用便于手掌支撐的倒三角形。姜守義家里裝的就是圓棒形扶手,直徑嚴格控制在32毫米至36毫米之間,剛好能讓手掌完全握住。安裝高度也精確對準他的髖骨位置,約80厘米,方便他借力行走。
近年來,我省各地紛紛探索推進“一人一策”“一戶一案”適老化改造項目,既滿足老年人生活便利、安全的需求,又能打通困擾老年人生活的痛點,使改造更具針對性。
在撫順市望花區光明街道鋁北社區獨居老人杜恩武家中,改造團隊為他安裝了智慧養老“六件套”:煙感報警器、水浸傳感器、門磁報警器、智能攝像頭、智能手環和緊急呼叫器。“你看這個水浸傳感器,上次我忘關廚房水龍頭,水剛漫出來,社區那邊就響警報了,社區小張不到10分鐘就趕到了。”杜恩武說,這些智能設備都與社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實時互聯,一旦檢測到異常或通過智能手環發起一鍵求助,平臺會第一時間收到預警,社區工作人員可通過攝像頭查看情況,必要時馬上上門幫扶。
更讓杜恩武安心的是手腕上的智能手環。“心率、血壓、血氧,隨時都能監測,數據可以傳到兒子手機上。”前不久,手環監測到他的血壓突然驟升,社區與他的子女同步收到了預警信息,社區干部及時將他送醫治療,最終化險為夷。
“適老化改造,核心就是‘因人而適’。”鋁北社區黨委書記佟雯的話,說出了改造的初衷。只有了解老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習慣,才能制定出真正貼合他們需求的方案,真正守護好老年人的居家安全,讓他們住得舒心、過得安心。
怕花錢嫌麻煩的痛點怎么破解
家庭適老化改造,難在老人和家屬“不了解、怕麻煩、擔心費用”。今年,大連市開展了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探索建立家庭養老床位專業化服務體系,為2000多名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每人最高3000元補貼,用于適老化、智能化改造。
在政府兜底之外,大連推動專業企業“沉”進社區,讓適老化服務觸手可及。在沙河口區西山街,“樂齡適老”展銷店剛開業便吸引不少老人駐足。今年70多歲的劉大爺指著一款鋁合金材質的衛生間扶手問銷售人員:“這扶手是用膨脹螺絲固定的嗎?我家墻老,能不能裝?上門安裝多少錢?”銷售人員連忙解釋:“大爺,這款扶手198元,我們先上門看墻,能裝就裝;裝不了還有免安裝的,直接卡在馬桶上,不用還能收起來。”劉大爺點點頭:“行,我記下來,回頭讓孩子來辦。”
“適老化改造不一定要動土,也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錢,配置一些輔具就能解決老人居家日常行動的便利性、安全性問題。同時,一些輔具還可以租賃,緩解老人及家庭的經濟壓力。”樂齡適老(大連)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葉立國認為,適老化改造要讓老人感到“被尊重”,而不是“我沒用”甚至是“被約束”。對大多數尚能自主行動或輕度、中度失能的老人來說,一個馬桶助力扶手,就能讓老人獨立如廁;一個可移動的床邊扶手、夜間燈帶,就能滿足老人晚上獨立起夜的助力、照明需要。
科技產品能否真正“適老”,也是改造中的一大難點。市面上不少高科技產品功能復雜,操作煩瑣,反而成了老人的“新負擔”。
如何讓科技真正適配老人,關鍵在“無感化”。天津茵諾科技副總經理彭福生一語道破:“不是讓老人適應科技,而是讓科技藏進日常。”針對老人顧慮,企業推出免安裝、可移動的扶手,內置長效電池的設備,以及偽裝成普通手環、坐墊的智能監測產品,全程不打擾、易操作、零負擔。
此外,受消費觀念影響,很多老人覺得“能湊合用就不用改”,對改造接受度不高。對此,彭福生介紹,企業聯合社區開展公益體驗活動,讓老人先試用、再選擇,還推出了高性價比的剛需套餐,只保留最核心的安全保障和便利功能,把成本降下來。說到底,適老化從不是堆科技、搞復雜,而是順著老人的心思,消顧慮、簡操作,方能真正走進老人和家屬心里。
責編:齊志揚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