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端得更牢!
金秋時節,遼沈大地稻谷金黃、蔬果飄香,田間地頭處處是豐收的場景。
鞍山海城市耿莊鎮土臺村,種糧大戶郭景錄短短幾天就忙完自家300畝地玉米秋收,而后接到手機上的“派單”,又開起自家機器忙起別家的活。他說:“我把全部土地托管給農業公司,當起了‘甩手’掌柜,同時又接單幫農業公司干活掙工錢。”
郭景錄的轉變,來自對農業公司專業度的認可。過去,他緊忙活每畝地多說也就收1300到1500斤玉米,現在耕地、選種播種、施肥防蟲等活兒全程由農業公司打理,不僅基本實現“噸糧田”,而且可以在手機上查詢生產全流程,很透明。
伴隨著農村人口數量、年齡、結構等的顯著變化,農業生產方式也在加速演變,小農生產逐漸向集約化生產過渡。這種轉變,對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保障糧食穩產增收等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全省農業生產一線活躍著2.9萬余家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年托管服務面積6268.7萬畝次,較“十三五”末增長5.5% 。
糧食產量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十三五”期間,我省糧食總產量徘徊在420余億斤至480余億斤間;“十四五”開局第一年,我省糧食產量首次邁上500億斤大關,而后基本穩定在500億斤左右,即使是發生局部嚴重洪澇災害的2024年,仍實現500.06億斤的糧食總產量,單產位居全國糧食主產省的第二位。
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省之一,遼寧始終肩負糧食安全這一“首要擔當”。“遼寧貢獻”里,單產提升作用顯著,嚴守耕地數量和質量同樣功不可沒。
在鐵嶺市昌圖縣三江口鎮寶龍村,收割機在農田里來回穿梭,金燦燦的玉米裝進車斗,收割機后玉米秸稈被粉碎還田。寶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忠武蹲在地上,用棍子扒開秸稈碎屑下面的土壤說:“看,黑色的小細條就是去年還田的秸稈,現在已經充分腐爛發酵。”
秸稈還田只是昌圖黑土地保護的措施之一。在農業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下,當地完善全域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利用體系,發展種養結合、綠色循環農業,實施深松淺耙重壓技術等,土壤里的有機質明顯提升,連蚯蚓數量也比過去多了十倍。
而在沈陽市沈北新區孟家臺村,今年春耕前完成建設的高標準農田迎來秋收“首秀”。通過“小田并大田”,修建灌渠及智慧灌溉系統、作業道、排水溝等設施,“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在這里從理想變成現實。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在上述場景得到具象化呈現。連年來,我省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以來截至2024年,累計實施黑土地保護超過4000萬畝次,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820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61.1%。
解鎖黑土地上的“豐收密碼”,是遼寧對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堅定落實。
在阜新市彰武縣老虎村,連片的大豆已開始泛黃且豆莢飽滿,預示著又是一個好年景。與其他地方的不同,這里的大豆是今年七月初播下,在此之前已完成一茬春小麥收割。在東北地區,麥豆輪作、一年兩熟對很多農民來說都是新鮮事兒。當地村民高興地說,“一年兩茬怎么也比一茬玉米強,以后也要學著干”。
種植模式的創新,得益于農業科技的支撐。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長葛維德告訴記者,他們經過10年攻關,終于選育出“遼春18號”小麥新品種,其的收獲期比傳統小麥品種要提前10天,因而為第二茬播種大蔥、蘿卜、白菜等蔬菜,或大豆、高粱、谷子等作物爭取到了時間。
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還來自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在遼西部分地區,智能化機械作業設備已經開進了溫室大棚,蔬菜高速起壟覆膜機能夠一次性完成起壟、覆膜、鋪管作業,蔬菜移栽機可將菜苗精準栽植至設定的深度,設施環形軌道作業車方便采收、運輸、管護作業,過去的“汗水農業”正向“智慧農業”加速轉變。
目前,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其中玉米、水稻兩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94.2%和96.6%,均居全國前列。
記者:胡海林
責編:李明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