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園里的“先鋒隊”
本報記者 曲宏
秋收時節,在本溪市明山區牛心臺街道下牛村,菜園里,紫瑩瑩的茄子掛枝頭,甜滋滋的葡萄滿藤蔓。下牛村村民劉英笑著說:“咱合作社啥好貨都有!”
以前的下牛村,種植業多是“單打獨斗”,地塊分散、技術落后,農產品既沒規模也沒市場。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投資建設標準化種植大棚,培育特色品種“紫皮茄子”作為主打產業,種植面積從最初的零散地塊擴展到120畝,相比過去散戶單賣,價格更具優勢。
近年來,本溪市明山區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村黨組織牽頭領辦合作社,把黨員群眾擰成“攻堅一股繩”。邀請農業專家、本土致富能手把實用技能、致富經驗送到田間地頭。面對農產品“銷售堵點”,明山區精準對接域內大型商超,確保農產品不僅“種得好”,更能“賣得俏”。
在臥龍街道的“龍之韻”產業示范園內,新栽種的草莓苗和藍莓苗長勢良好,預計春節前即可迎來采收期。村民劉寶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示范園真是好,不僅讓咱的土地有了租金,還能在家門口干活兒掙錢!”過去,村民們苦于缺乏資金、找不到增收門路,明山區整合8個村的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鄉村振興資金和村集體自籌資金等,在歡喜嶺村建成了產業示范園。如今,示范園內15個標準化種植大棚投入使用,種植西紅柿、草莓、藍莓等優質果蔬,年產量高達8萬斤,示范園綜合年銷售額穩定在100萬元以上,8個村每村年增收1萬至5萬元不等。合作社社員已達186人,每畝大棚年均收入超過6萬元,農戶人均收入達3.5萬元。村民既能出租土地每畝每年獲1200元租金,還能在示范園務工,每月再添約3000元“薪金”。
“紅薯能有好收益,全靠黨員領著干、大伙跟著上!”在明山區高臺子街道臺地村,種植戶馬東杰家紅薯豐收了。該村的沙土地曾因“產出低”讓群眾犯愁。原駐村第一書記陳雪梅篩選出紅薯品種。起初,村民心里沒底,村黨支部拿出30畝合作社示范田“打先鋒”,村民跟著種植120畝。村黨支部還專門請來紅薯種植專家,手把手教村民選苗、控肥、防病害。如今,沙質土壤的透氣性配上優質品種與科學技術,種出的紅薯甜得“出圈”。
“每畝收4000斤,一斤賣3塊多,合作社能有30余萬元銷售額;村民的120畝也能穩收120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曹振云指著不遠處的分揀點說,“剛挖的紅薯直接裝車,城里超市、市場都等著要,根本不愁賣!”
責編:欒溪
審核:劉立綱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